时间:2025-04-07 22:01:07 来源:铝圆片
园区内,三个国家级实验室正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材料强国”的战略使命——从高镁轻强铝材料的突破,到动力安全的“问诊把脉”,再到材料背后的疲劳寿命检测,中国有研用科技密码编织着新时代的“材料图谱”。
来到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了改变我国高强铝合金材料格局的“高镁轻强铝”。
“这是我们原创研发的新一代高强铝合金——高镁轻强铝,密度比传统2xxx、7xxx材料降低5%-10%,兼具更佳的综合性能匹配,能为航空航天飞行器等高端装备带来显著的减重效果;同时,该材料大幅度提高了镁元素的用量,充分的发挥了我国镁资源优势。”中国有研科技委副主任、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介绍,高镁轻强铝是我国具有“原创技术”属性的高强高韧铝合金,现已完成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布局,标志着我国的高强铝合金材料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直至“领跑”的巨大跨越。
据了解,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承担国家项目400余项,研究开发的一系列铝、铜、镁、钛先进,为我国高端装备及重大工程发展提供了关键结构材料和技术支撑;培养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近40名,2021年获评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联合表彰的全国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熊柏青表示,未来实验室将加速推进“高镁轻强铝”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验证应用,力争在“十五五”全面推广,助力我国从“材料大国”迈向“材料强国”。
穿过走廊,来到国家动力创新中心,一套套测试仓有序排列。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核心支撑平台,这里正以严苛的测试标准为动力电池安全与性能“问诊把脉”。
“这里拥有-40至85全温域振动测试舱,能模拟高原、极寒等极端环境下多因素耦合工况下的电池性能。”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不仅是产品测试评价平台,同时也是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平台、行业共性基础工作组织平台和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
“我们创新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通过股权绑定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用联盟关联创新链优势单位,成功破解了动力电池技术攻关的‘孤岛效应’,这种‘公司+联盟’的模式已被复制到其他几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样板。”熊柏青表示。
据了解,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检测试验中心投资达3亿元,已建成动力电池材料分析、电池及系统功能测试、安全可靠性测试、计算仿真等实验室,取得CMA和CNAS资质,具备强制性检测、欧盟范围产品电池系统安全性测试、锂离子电池航空运输安全性能检测等资质能力。
这座动力电池的“超级考场”生成的百万组精密数据,正促进动力电池质量水平的不断的提高,支撑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步入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疲劳断裂实验室内机械嗡鸣,一台台深灰色液压伺服试验机矩阵式排开。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专注操作设备,对金属材料及构件做周期性加载测试。数据屏上实时跳动的曲线与参数,精准记录着材料在循环交变载荷下的性能数据。
“这里不仅承担常规低周疲劳试验,更能开展高温持久蠕变、高应变率断裂等极端条件下的测试,其成果直接服务于大飞机结构件等核心部件的安全评估。”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有色金属结构材料正面临历史性突破机遇。实验室建立了有色金属材料动态力学性能数据库,涵盖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多类材料,为行业提供标准化测试解决方案。
面对全球材料技术迭代加速的态势,主中心构建起“七城联动”的创新网络:中国有研旗下国合通测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等多地建设了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室,拥有一大批先进仪器设施,研发了13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化学分析、组织架构分析、机械和物理性能测试、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表面检测、失效分析等全面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我国制造、载人航天、集成电路、高速列车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
从航空航天到汽车,中国有研的科学技术创新实践,正在破解中国制造向高端跃迁的材料密码。
上一篇:八重神子被焯出白水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