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赢电竞官网

专业的铝圆片生产者

先进高效的生成铝圆片生产设备,月产量1500吨!

首页 > 产品中心

陈济桁 ¦ 日本东丽实施并购强化碳纤维复合材料竞争优势

时间:2023-09-05 04:07:46 来源:产品中心

  2018年3月14日,世界著名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商日本东丽公司宣布:已与荷兰皇家昙卡控股公司达成协议,全资收购其子公司——欧洲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巨头昙卡先进复合材料公司(TCAC)。根据东丽公司声明,本次收购总价约70亿元人民币,是其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

  目前,包括波音787、空客350等大型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均超过50%,同时,两家公司正启动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装机替代工作。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相对薄弱的东丽收购昙卡,弥补了热塑性复合材料短板,竞争优势将逐渐增强,对未来航空航天用高端复合材料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将带来显著影响。

  东丽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供应商,航空航天用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全球领先,主营业务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纤维和纺织品、塑料和化学制品等,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研发中心遍布亚洲、美洲及欧洲,拥有超过37000名雇员,2016年净销售额约120亿人民币,其中纤维产品销售额占比高达42.2%。

  荷兰昙卡先进复合材料公司是全球顶级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商之一,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发处于世界领头羊,相关这类的产品应用于波音和空客飞机的承力结构、发动机、内饰等1500余个零部件。公司在欧洲和美国等均设有工厂,拥有750多名雇员,2016年销售额达到约15亿人民币。

  ●上图为昙卡先进复合材料公司的标识,下图为该公司于2016年5月在英国开设的欧洲复合材料创优中心(CoE,又称“卓越中心”)内部(荷兰坦克先进复合材料公司图片)

  2018年1月,据荷兰航空航天防务新闻网发布的预测,2017-2022年全球航空航天材料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6.9%,2022年将达到1640亿人民币,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对市场年增长率贡献最大。

  据东丽预测,受节能减排等因素影响,未来在航空航天、风电、汽车等领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全球市场年增长率达10%~15%。虽然东丽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方面已握有大量来自波音、空客、太空探索(SpaceX)等公司的订单,但面对用户和市场的快速扩张,东丽视为重要战略机遇,并将收购扩产作为最迅速有效的响应方式。

  航空工业使用热塑性替代热固性复合材料已成趋势。热塑性相比热固性复合材料有显著优势:固化时间更短,生产效率大为增加;工艺性更强,制造成本降低,可使用多种方式焊接;环保性更好,回收潜力大。市场快速增加的中小型单通道客机和通用飞机大量采用热塑性复合材料,该材料市场空间巨大。

  东丽热固性复合材料保持领先,但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相对薄弱,在未来竞争中有可能处于不利地位。东丽通过收购昙卡,可弥补热塑性复合材料能力短板,确保快速提升该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东丽目前的最大客户是波音。为给波音提供更好服务,东丽于1957年就在美国成立了办公室,目前已有8家分公司,并在波音复合材料制造中心附近专门兴建了生产线,依托波音,东丽过去数十年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东丽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的伙伴关系演进。可见该公司的复合材料产品在波音客机上的应用持续增大,东丽公司还为此在美国开设了工厂、研发中心(日本东丽公司图片)

  2001年,东丽企图复制美国成功模式,在欧洲建设工厂,主要生产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服务空客等重要客户。但随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欧洲兴盛,东丽在与欧洲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欧洲市场难于扩大甚至萎缩。东丽收购昙卡后,在欧洲的市场竞争力显著加强,客户渠道更为丰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有助于公司加深与空客的深度合作,并开拓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广泛的汽车工业市场。

  早在2013年9月,东丽就首次实施了大型收购,以约36亿人民币收购了当时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的美国卓尔泰克公司,藉此开拓了价廉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世界市场占有率从20%提升至30%。此后,东丽开始大规模建厂扩产,市场占有率快速超过40%,跃升至全球第一。2016年8月,东丽发布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拓展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东丽收购昙卡是近5年实施的第二笔大型收购,向2030年市场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进一步巩固了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东丽公司收购昙卡之后,将在欧洲形成更强大的布局(《日本汽车新闻》网站图片)

  高性能材料一直是掣肘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美国试图阻碍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壮大的背景下,东丽持续收购行为不仅给世界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带来变局,而且将使我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受到材料的更大制约。

  热塑性复合材料市场长期以来由欧洲公司把持,已形成良性竞争局面。东丽借收购昙卡进入该市场,打破了竞争平衡。一是东丽可利用销售渠道优势和经济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凭借人才、技术、资金储备,其热塑性复合材料技术将可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发展,逐步取得技术优势;三是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进行收购,继续扩大规模。通过以上途径,东丽可能形成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市场垄断。这将对我国未来包括宽体客机在内的民机发展带来隐患。

  纵览全球,重要的航空航天用材料供应商高度集中。以铝合金为例,美铝、澳铝等企业的实力获得高度认可,全球大部分航空航天制造商均依赖其提供的产品。在全球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中,日本东丽、东邦和三菱丽阳等公司占据了约70%的市场占有率,美国赫氏和氰特等公司市场占有率达10%,如果再加上法、德、荷等国企业,发达国家基本上垄断了全球9成以上的市场。随着东丽收购昙卡,先进复合材料供应商也有向美、日等国集中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C919窄体干线客机的复合材料使用部位及类型。按结构重量计算,该机复合材料使用占比11.5%~12%,应用的复合材料包括环氧树脂基/酚醛树脂基为基体、碳纤维/玻璃纤维为增强体的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芳纶蜂窝材料。该机也是国内首个使用T800级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民机型号。该机的研制也带动了诸如国产碳纤维原材料验证、工艺验证、国产预浸料自动铺放设备的研制、民营零件供应商的评估与扶持、国产辅助材料工艺评估等工作(中国商飞图片)

  目前,我国高端材料尚未完全摆脱进口,垄断的直接后果,就是用户的议价能力降低。事实上,2017年7月,东丽已开始针对用于体育用品等低端碳纤维复合材料全面提价5%~10%,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同样面临提价风险。我国大型客机、无人机、通用飞机产业等对复合材料和其他材料需求巨大,而议价能力有限,用材受制于人,未来可能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材料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问题,更是战略性、系统性的问题。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离不开先进材料的支撑。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内的高端材料是各国航空航天发展的必争之地,亦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为避免受制于人,须切实做好自主保障。

  第一,加强政府组织和统筹规划。日美制订并资助了一系列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长期发展的顶层文件。例如,日本政府发布的《日本产业体系展望2010》将碳纤维技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列为主要领域;2013年美国发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确立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增材制造(3D打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3大研究领域。我国工信部于2013年发布了《快速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的行动规划》,大力促进近年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与产业的蓬勃发展。建议政府统筹建立滚动发展机制,制订涵盖热固性、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二,整合国内优势资源,缓解高端材料困局。我国各类材料研制生产单位众多,但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高端产品研制和生产能力不足。近年来,随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一些具有研发高端材料的企业成长起来,为我国航空航天产品自主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离国际领先水平及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整合优势资源合力攻关,培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流材料供应商,提升国内相关这类的产品的自主保障能力,避免军民用材受制于人。

  ●我国政府和企业为实现复合材料自给做了许多努力。例如2018年2月,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宣布:该集团旗下的中复神鹰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百吨级T1000碳纤维生产线实现投产且运行平稳,如上图所示。在此之前,中复神鹰公司已在2016年5月投产并连续稳定运行千吨级T800碳纤维原丝生产线月正式投产千吨级T800碳纤维生产线。哈尔滨天顺化工科技开发公司也在2017年1月宣布其T800碳纤维投产等等。但从实际试用来看,国内复合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仍有待提升(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图片)第三,坚持军民融合,推动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高端材料存在“应用上不去,成本下不来”的问题,企业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例,国内高端产品主要侧重于军用,用量更大的民用市场缺位,没办法形成产业规模,产品成本过高,后续发展乏力。建议企业坚持军民融合,一方面借鉴美国波音公司经验,对一些有潜力的新材料公司做战略投资,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供应链,另一方面针对民用飞机、商业航天、新能源汽车、私人游艇等开发性能好价格低的产品,拓宽应用市场,形成军民良性发展局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