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23:49:06 来源:新闻资讯
2017年11月20日,「回归·重塑 - 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展览重点展示布德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杰作,重新审视布德尔回归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而创作的作品,当属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日臻成熟完善时期的代表作,包括38件青铜雕塑,2件油画,8件水彩以及素描及珍贵历史图片,所有展品均来自法国布德尔博物馆的馆藏。
展览以作品的创作时间和主题为序,通过「布德尔的创作之源」「帕拉斯」「阿波罗」「弓箭手赫拉克勒斯」「果实」「珀涅罗珀」「香榭丽舍剧院与垂死的人马」七大单元,为观众呈现布德尔重塑古代经典人物及题材的独特创作手法和理念,兼具古希腊艺术传统与现代艺术理念的「希腊雕塑」。
安托万·布德尔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的艺术信念,也形象地揭示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道路。
作为享誉世界的雕塑家,布德尔以其形象的雕塑语言向世人证明:回归传统乃是创新之途,古典仍可以塑造新的时代经典。
「安德烈斯·塞拉诺: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是艺术家与红砖美术馆共同呈现的中国首次个展。
展览以最广为人知却饱受争议的成名作「尿浸基督」(1987)为原点,囊括了「沉浸」系列(1987-1990)、「体液」系列(1987-1990)、「梦的解析」系列(2000-2001)、「美国」系列(2001-2004)、「折磨」系列(2015)等经典作品,以及在红砖美术馆创作并首度展出的「中国」系列(2017)。
展览共展出53件摄影和影像作品,涵盖了他最经典的16个作品系列。其中创作于1987年,也是塞拉诺最著名且最具争议的作品「尿浸基督」(Piss Christ) - 一件浸泡在尿液中的基督受难像,亦在展出之列。
此次展出作品还包括「欲望之物」系列(Objects of Desire,1992),该系列拍摄了一组放大的静态照片,呈现出暴力武器或冰冷精致或激烈危险的形象,从而反思收藏和持有的社会议题。
「折磨」系列(Torture,2015)则拍摄静物式的中世纪刑具及蒙面的受酷刑者像,使观众将目光聚焦于被压抑或令人排斥的时代场景。
「沉浸」系列(Immersions,1987-1990)和「体液」系列(Bodily Fluids,1987-1990)中,运用极具感官刺激和煽动性的尿液、奶、血和等元素,探讨虔诚与邪恶、生与死等二元命题,并对固有观念提出质疑。
Niki de Saint Phalle - 妮基·圣法勒,法籍美国雕塑家、画家和电影制作人,20世纪最受欢迎的流行艺术家之一,艺术史上至关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
Niki由于早年经历产生的精神压力,令她发现绘画有助于克服这场人生危机,便放弃表演,决心成为一名艺术家。
1961年,她拿起步枪,将颜料袋吊在画布上,通过射击让颜料肆意泼洒,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射击艺术」。这场「没有死者的谋杀」是对社会陈规的蔑视和对女性力量的肯定。
该展览历时三年沟通筹划,近两百人去参加了,最终展出包括「娜娜」系列、「射击」系列等在内的近百件总价值约2,000万美金的作品,展品从比利时、美国、法国等地运送而来。
展厅内,更有珍贵的妮基·圣法勒自述纪录片,亲自为你讲解作品;大型互动墙,邀请观众共同创作独一无二的花园奇境;今日美术馆更是邀请中央戏剧学院专业团队合作展陈设计,以塔罗花园为灵感,在一号馆二层近千平的展示空间,呈现了一个巨大的缤纷花园,带给你温暖奇幻的冬日观展体验。
这次的大型个展,今日美术馆以她精心打造的雕塑公园 - 「塔罗花园」为灵感,浓缩Niki的经典作品与传奇人生,带你步入这座充满传奇与神秘色彩的冬日花园奇境。
我们从当代的立场出发,以连续而非断裂的视角回看艺术的历程,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回到今天现场时的知识视野和方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反复地把当代艺术放在文化、思想和政治的多重坐标下考察,这一方法也体现在我们的数个展览和由此引发的学术讨论之中。
在上一个展览「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的闭幕仪式上,我们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的戴锦华教授进行了一场演讲,这场演讲也成为此次展览的契机。
受到戴锦华教授在电影和文化领域纵深的思考与写作的启发,我们邀请她作为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并把焦点放在包括视觉艺术在内的各种文化实践形式上。
我们在主流价值一词背后加上「想象」二字,并非为了蛇足式地标识主流价值的想象性特征 - 即使对于最为有效运行的主流价值系统说来,它也确乎是想象性的。
然而,我们将想象一词并列于主流价值,是为了凸显世纪之交的数十年间与主流价值相关的另一层面上的想象性,即当人们尝试面对(某一个视域内)的主流价值之时,人们通常持有某种悲情对决的基调。
这份悲情令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忽略了一些可称重要的文化事实:四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激变确乎不是在充分计划性的权力机制掌控下完成的,但却大多是在经典权力提供的“共享空间”与“容忍空间”中实现的。
在「引子:黑楼孤魂」中,「黑楼孤魂」成为此次展览隐喻象征的作品。「黑楼孤魂」是新时期第一部恐怖片,影片借「文革」冤魂,讲述了历史记忆中的政治梦魇。
但冤魂把昔日的加害者诱入复仇陷阱的诱饵,却是罡风狂卷的巨额美元。自觉不自觉间,寓言了巨大转变的发生。政治的或革命的范式已成过去,欲望与资本即将君临。
去年冬天的北京寒冷肃杀,成千上万的人被迫收拾家当离开这个城市,今年在潮热的深圳,新的种子正在长出。我们正真看到阵营更加多元,人群更加明确,焦虑更为显性,问题也更为尖锐和细化。艺术与其他文艺创作形式一样,屡屡在历史的交叉路口上与主流价值碰撞,激起创造和反思的力量。
本次展览延续张慧在第三次重大转折之后的形象语言(从行为及装置到多媒体及剧场,再转换至绘画),图像占据着创作的核心地位。
虽然此次展出的13幅绘画主题皆为人物,但他们并没有具体的身份、意图指向。艺术家的关注焦点在于人体和人体自发的上下张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画面中隐含的能量传递,并将这种流动表现在作品中。
图像与观者进行着视觉的游戏:人物的不同倾倒程度组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将个体自身所处的场域抽象为质朴的引力空间,如同直立的建筑一般同时充满坍塌和支撑的力量;人体的局部片段被等大地重现在较小的画幅中,与整体中的形象相似又不同。
张慧的图像语言中,背景、面庞、客体趋于模糊,人物行动的意图总是随着观看的深入变得难以判断。
清洁工并非在清扫地面,而是手持棍子面对着一只猫;工人并非在测量场地,而是似乎在和微倾的墙面做对抗;空姐低头的姿态却落入了一张纸背后的空气缓冲区域内:真实的情境和身份二者共构出虚假的现实。
形象的势能总是朝向画面以外,这取消了从图幅内部进行叙事解读的可能性。同时,张慧将无具体外形的「色域」植入画面的细节,也仿佛一种对于画面或个体能量的坍缩。
通过诸如此类去中心化和差异化的方式对于图像语言进行再处理,所突出的是视觉感官的本质体验。
张慧绘画的新阶段开始对人、物的存在状态中力的矛盾予以流动的思考,并将重组后的生命逻辑与涌动状态通过画布上的赤裸表象来传达。张慧对身体姿态的调查方法论诚然如同瓦尔堡所言「激情程式(Pathosformel)」,在辩证的摆动中超越时间,在势能的驱动下回归本真。
这是一间五十平方米左右的公寓,生活设施齐全,在重污染的寒冬很适合钻进来看片、追剧、睡觉、聚会、吃饭、发呆、八卦……但它的租用寿命只有9天。
当艺术空间和生存空间的不稳定(朝不保夕)已成为北京的常态,甚至确切知道大限将至之时,关心其往生何处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将上面那幅暖气充足的室内照片保存进手机,连同这里产生的记忆定格在某年12月初的倒计时之中吧。
【腐乳巴比伦塔 * XXX语】此时段开放给任何愿意来教授小语种私房课的朋友
【家庭放映】《红色角落》,1997,乔恩·阿维奈。选片人:郭锦泓(艺术家)
【c5art 西红柿炒鸡蛋大赛对谈】董菁 周翊 王将+洗手高手 桔多淇+姚灵 房方
【下午茶故事】2060年老年人健(发)身(电)器(站)抢先发布会,沈豆豆(媒体艺术家与跨学科研究者)
【腐乳巴比伦塔 * XXX语】此时段开放给任何愿意来教授小语种私房课的朋友
【家庭放映】《灾难艺术家》,2003,托米·韦素。选片人:郭锦泓(艺术家)
【深夜追腐剧】:《暧昧男子》(1、2、3、4),2017,崔哉玧。选片人:陶辉(艺术家)
【深夜追腐剧】:《暧昧男子》(5、6、7、8),2017,崔哉玧。选片人:陶辉(艺术家)
【吴昊昊影像专场】《群众观看降旗时,招手经过》、《制作〈批判徐童〉》、《我爱猎奇》、《第二次无产阶级大革命》(吴昊昊:“到时候看吧,有意思我就呆着聊下,没意思我就闪了。”)
【深夜追腐剧】《暧昧男子》(9、10、11、12),2017,崔哉玧。选片人:陶辉(艺术家)
【家庭放映】《上一当》,1992,何群、刘宝林。选片人:图图(电影导演)
【家庭放映】《脸庞、村庄》,2017,阿涅斯·瓦尔达、让·热内。选片人:张一帆(Podcast“文化土豆”主播)
【家庭会议】“一个文化声优的成人内容”,张一帆(Podcast“文化土豆”主播)
【深夜追腐剧】《暧昧男子》(13、14、15、16),2017,崔哉玧。选片人:陶辉(艺术家)
【家庭放映】《迷人的冰城之夏》(未完成),Jacob Dreyer、BennyShaffer、王博
【家庭放映】《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自传》,2010,安德烈·乌日克。选片人:王博(艺术家)
【大团圆之“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郭锦泓(艺术家)、吴鞑靼(写作者)、疯狂的伊万(前石油工人)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荣幸呈现「英国新摄影」呈现了安娜·福克斯和凯伦·诺尔两位常居英国的纪实摄影领军人物的近百件作品。
两位摄影师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洞察时事,用幽默辛辣的手法表达观点。展览包含多个系列的作品,这些系列如一篇篇摄影专题般探讨社会阶级、工作环境、自我意识等命题,比如安娜•福克斯的「工作站」和「贝辛斯托克」;再如凯伦•诺尔和瑞士摄影师奥利维尔·里奇共同创作的「贝尔格莱维亚」演绎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朋克」则记录了七十年代中期英国的第一代朋克运动。
诺尔的近期作品「寓言」和「印度之歌」系列构建了一个个亦真亦幻的场景;福克斯则探索当今生活美学杂志所助长的刻板印象,及其背后的现代社会普遍的欲望和渴求。
英国摄影评论家肖恩•奥哈根指出,福克斯的「拍摄对象是平淡日常的」,但她的作品却这样深入人心,这都归功于她善于挖掘平凡之中的「荒诞和启示」。这些作品反映了艺术家们对文化、性别、环境和自然的思考。
英国纪实摄影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活跃至今,以传统的纪实摄影为根基,对它作出进一步反馈和回应。二十世纪中叶的英国纪实运动源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如查尔斯·狄更斯和乔治·艾略特),后迅速蔓延至电影(代表人物为约翰·格里尔逊)和电视,而摄影在其中亦影响深远。
八十年代崭露头角的「新纪实」的核心是质疑和重塑的精神,它与「旧」纪实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借鉴了当代艺术的手法,怀疑并把玩「真实」这一概念。这种「玩」的行为在福克斯和诺尔的作品中表现为将密切观察的现实和精心策划的虚构相融合,“英国新摄影”就新在于此。
木木美术馆将于今年11月底呈现瑞士艺术家Nicolas Party - 尼古拉斯·帕蒂个展。
帕蒂的创作涉及油画、色粉画、雕塑、录像及装置等不同媒介,同他的作品一样为人所称道的,还包括他对空间的特定性和临时性的敏锐把握 - 帕蒂通常会在展览现场因地制宜地绘制仅为此次展览而存在的大型壁画。
通过所营造的环境和呈现于其中的二维及三维作品,帕蒂以独树一帜的色彩和绘画逻辑为静物、肖像、风景和半身像雕塑等传统艺术主题注入了当代态度。
本次展览是帕蒂迄今为止最大的展览,也是他首次在亚洲地区非营利艺术机构举办的展览,我们将为观众带来一系列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包括他为此次展览空间专门创作的一组雕塑和壁画,它们将展厅转化为万花筒般的庆典现场,伴随着感观层面的喧哗,观者被引领至嘉年华似的视觉竞技场,充斥其中的,是各种不可思议的人物、动物和景观。
早年作为涂鸦艺术家和表演团体「Blakam」舞台设计师的经历使帕蒂乐于与承载作品的建筑空间发生关联,创造出作品与剧场性并重的展览环境。
帕蒂的作品经常涉及猫、水果、树和花等主题,不过它们并非对自然的直接描绘,而是与此类绘画题材的历史持续进行着对话。
在创作中,帕蒂选择去除某些细节,以此强调作品的永恒性和跨文化特质,为多元化的解读留以空间。帕蒂作品中的形象从不透露它们的来源和意图,围绕它们的叙事也因此难以展开。它们是仅存于想象中的纯粹之物,在熟悉的与怪异的边界徘徊。
与此相类似的,观者将会在展览现场看到以大理石为原料创作的雕塑和精心绘制在不一样的材料表面的大理石纹理,它们的并置以一种微妙的不和谐揭示了现实和我们的主观感觉之间的差异。
如果说本次展览的中文标题「花花果果猫猫人人」强调了帕蒂作品轻快的气质,展览的英文标题「Arches」(意为拱形)则指向帕蒂在创作上的另一重要线索。
以「拱形」作为此次展览在空间布局及设计上的主要动机,整座美术馆仿佛化身为意大利式宫殿 - 透过一层及二层展厅的拱窗均可望见居于核心的庭院或曰雕塑花园。
木木美术馆的展览空间设计一直是塑造观展体验最重要的环节;在本次展览中,每一个展厅都会有大幅度的调整,以契合帕蒂的作品。作为木木美术馆在今冬特别呈现的展览,「花花果果猫猫人人」旨在为观者留下关于2018年最后亦最深刻的印象,并为接下来一系列精彩项目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