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4 03:11:37 来源:业内新闻
那会方便面五毛钱一包,父亲一天挣的钱可以买好多包方便面。母亲有事忙不过来照管我和妹时,就叮嘱父亲照管我们。父亲的操作就是从身上摸出一块钱,我和妹拿着钱,屁颠屁颠跑去小卖部买方便面。我还记得那方便面的名字叫熊毅武,那是村里孩子童年时代最贪嘴的零食了。
那年月,农村人的钱都紧张,大多数来源于两部分,一个是靠地里的粮食或者家里的牲口养大卖钱,再一部分是靠家里男人出去做活挣钱。
父亲没念多少书,初中没念完就不上了,爷爷安排他跟着村里的木匠师傅学手艺。木匠这活,靠匠心,靠静心,父亲是个急性子,学了一年就死活再不去师傅家了,然后顺其自然地成了农民,跟着爷爷奶奶种了十亩地。
父亲种地,倒是把本事都显示出来了,力气大,干活又麻利,被村里一个爷爷看中,父亲就跟着他学本事。
这个爷爷,是村里的能人,他比父亲大十岁,但从辈分上,父亲管他叫“爸爸”(陕西关中很多地方,人们将叔侄关系中的叔叔叫“爸爸”)。
这爷爷是瓦工出身,活干得也漂亮,在村人中很有口碑,他脑子也活泛,在这行摸索久了,就在村里招了10来个青壮年,自己拉起了一支建筑队,常年活跃在方圆十里的村子里,以给村民盖房为营生。
建筑队的人每天早上从家里吃完饭出门,中午在主人家吃饭,晚上各回各家吃饭。好处是离家近,既能顾上家里、地里,又能挣钱,村里很多没怎么上过学的青壮年就是从这里开始锻炼,挣钱养家的。
父亲最初做的是小工,干的主要是拉砖、拉沙子和水泥这些活,是建筑队里最重最累最没技术上的含金量最不挣钱的活,全靠一身瓜力气,一天的收入只有10块钱。但大工就不一样了,大工主要是瓦工,负责砌墙,算得上是比较有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工种,一天收入有20元。父亲很快就从小工转成了大工,收入翻倍。我曾经得意地算过一笔账:一天收入20元,照这样挣两年钱,我们家就是“万元户”了。
一方面是,在村里的建筑队干活,挣钱比城里最少少挣一半;另一方面,村里的活,都是小工程,有一阵没一阵,没有连续性,挣钱不稳定,搞得人都没有心劲了,不像城里的建筑队,包工头接的都是大工程,一期工程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工人完全不用操心没有活干。
而且,我和妹慢慢的变大,后面要用钱的地方慢慢的变多,物价也在不断上涨,手里要准备些钱才行。
再还有一个,瓦工这个活,非常费腰,整天上高沿低,经常要猫腰,对腰的损伤比较大,年轻时不显现,年龄大了,会落下麻哒。
大概是这些原因,村里的建筑队慢慢不比从前,有能力的人不断出走,建筑队的活也慢慢变得少,得去更远的地方才能接到活,形成了一个循环,建筑队也慢慢变得不行,后来自然而然就解散了。
父亲是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离开建筑队的,他也是想多挣钱,为我们以后上学多攒点钱。
父亲是跟着村里的另一个“爸爸”走了的,那个“爸爸”是村里在外面混得相当扎势的一个人,方圆十里都有名声,整个人长得浑圆彪悍,给人感觉就很硬扎。
这个“爸爸”是个包工头,专门承接建筑队的钢筋活,在咸阳、杨凌、西安都承包过不少项目,父亲跟着他成了一名钢筋工。直到今天,父亲还靠着钢筋工这个手艺,在建筑队营生。
最初父亲去城里建筑队做钢筋工,一天能挣50块钱,一个月能挣1500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笔巨款了。后来随着父亲能力的精进,他把钢筋工的各类活计都熟稔在心,能扛起的活慢慢的变多,收入也慢慢变得高,突然有一天得知父亲一天可以挣到100元的时候,我莫名为他感到自豪,觉得父亲这么能挣钱,真厉害。
有一年过年,父亲去那个“爸爸”家领工钱,当场不好点钱,领回家数了一遍,发现不对劲,又喊来母亲数了一遍,还是不对劲,父亲又找来一个本子算了好几遍,终于确定“爸爸”’把钱给多了。父亲赶紧把多给的钱送了回去。
父亲后来回忆说:也许是因为这件事,增加了“爸爸”对他的信任。“爸爸”最厉害的时候,手下有好几个工地,“爸爸”就让父亲管理其中一个,相当于二把手。按照行里规矩,二把手主要负责操心管理,自己干活多少都无所谓,但父亲在成为二把手之后,还是那么不知道惜力气,天天忙着干活。
突然有一天,我得知父亲的收入达到了200元一天。这个工资,在我的印象中,赶上了城里人的收入,新闻报道说,城里人的月收入也就四五千元。
我一下觉得父亲有钱了,但事实上,父亲的收入增加,并没有对我的生活或者我们的家带来什么改变,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平淡、朴素,尽管一家人都很节俭,但花销逐年递增。
再后来,父亲一天最多可以挣到240元,这是父亲拿到过的最高日工资了,直到现在,上限也没超过这个数。
这20年来,父亲的工资,由最初的一天10元,到最高时候的一天240元,单看增速,已经有24倍了。
之前,我一直为父亲工资的增加感到激动、自豪,但今天再想起这事,反而有些沉重和难受。
日入240元,听上去很理想,实际上,对父亲这样的农民工来说,一年待在建筑队的时间也就七八个月,这七八个月根本做不到全勤,在建筑队还得租房、吃喝,这都是花销,一年下来能挣3万元,就很不错了,这是母亲算下来的账。
今年,父亲已经55了,从一个青年小伙子,已经变成了中老年人,他还在奋战在工地上,他跟我说能多挣一些是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