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6 01:24:50 来源:铝圆片
孙匡文:很开心今年的会议又回归到线下的会议,今天给大家带来关于新能源板块的话题,前面两位嘉宾,包括王宇、王宏飞对铜、铝市场的基本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接下来从消费端这块,尤其是新能源这块对于铜、铝市场的影响做一个简单分析。
我们知道国内减排压力非常大,从国家碳排放的情况去看的话,目前在整个世界排碳总量在330-340亿每吨,中国达到了120亿的量,基本上在全球的三分之一的比重,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的减排压力非常大。
国内碳排放上涨的速度非常快,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从88亿吨增长到了116亿吨的水平,增幅达到接近32%的比重。从增量来看,基本上占到全球(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增量了,这个压力非常大,我们国内碳排放主要的行业一方面是高铁、发电以及电解铝、水泥八大产业,一年碳排放达到80亿吨,基本上占国内总排放量70%。
看一下国内碳排放减排也不断努力做工作,从2009年开始讨论碳达峰、碳中和的线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40-45%的目标,到2015年再度提出,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尽量达峰的目标,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60%-65%的目标。到了2020年,2030年的目标以及愿景,这个目标进一步明确,力争到2030年达到碳达峰的目标,并且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无疑是非常大的工程。从几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可再生资源无疑像核能、风能、光伏是重点的目标,提出的目标是到2060年实现核能达到目前5倍的情况,风能实现12倍,光伏要达到目前30倍的量。
从新能源角度来看,催生了很多产业,一方面像光伏、风电装机有快速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从2020年产量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增速也得到一个突飞猛进的增长。几方面的产业快速增长,会带动工业品的消费,像铜、铝、镍。光伏组件会用到铝合金的边框,包括铝合金的支架,发电站用铜肯定是毫无疑问的,包括电池也会用到铝箔造成正极材料。风电的话,电站会用到铜、铝的线缆,包括电机、导线都会用到铜,像风车的螺栓都会用到,提供一个新的消费。新能源汽车,铜、铝、镍都有明显增长,包括充电桩都会用到相当部分的铜。
接下来从几大板块详细分析一下铜、铝这块从中能够获益多少。首先看一下新能源汽车对于铜的消费,我们看到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它的用铜量都是远高的。目前新能源汽车产量还是比较小。像纯电动车,以每辆车83公斤的单号来算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它目前整体的年度消费量不到10万吨的铜消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消费量不到3万吨年度的消费量,这个基数确实比较小,它的增长速度很可观。如果要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20%的话,我们测算了一下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预计年度增长率都要达到30%的增长,这样才能实现到2025年在汽车方面的占比达到25%。我们可以看到按这个相应的比例来算的话,新能源汽车对于铜年度未来5年消费增长的线%的增长。也就是说,今年新能源汽车预计对铜的消费在15万吨左右,到2025年,这个量要上升到50多万吨的量,年增长超过30%。从全年铜消费占比来看,目前占比并不是特别大,今年估计是1%出头,到十四五规划年终的线%的比重。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消费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但是基数还是相对偏小一点。这是新能源汽车这块。
刚才是国内的情况,再看一下全球的情况。全球如果按比较快的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的线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达到1486万辆的水平,预计对于铜消费量在120.37万吨,占全球消费占比接近5%,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国外这块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比国内速度稍微快一点。我们可以看到2025年,包括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速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是新能源汽车这块对于铜消费的测算。
再看一下充电桩这块,因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配套,而且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长提速的话,充电桩的需求量是在不断消费增长的情况。我们国家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要达到车桩比是达到一比一的比例,目前国内离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距离。目前国内的车桩比在3出头的样子,我们按照车桩比来测算,以及新能源汽车增长的预测来测算的话,国内充电桩的消费基本上呈现这样的状态。
它的充电桩用铜的量,我们也是根据相关的数据做了分析,像交流充电桩用铜一台是8千克,直流充电桩用铜量为60千克每台,家用私人充电桩用铜是2千克每台,根据这个数据来测算的线年,也是比较高的增速,但是量相对也是比较低,预计今年铜消费是接近1万吨的量,到2025年,量达到3.3万吨的量。
再看一下风能和光伏对于铜的消费情况。我们知道风电和光伏它的发电成本逐年下降,下降的幅度比较快,国内基本上能够实现跟火电平价上网的情况。根据IRENA的数据,他们测算的全球光伏发电的成本基本上降到0.039美元每瓦时,不到2毛6的发电成本,这个成本跟火电的成本基本上持平。另外,像陆上发电成本是在0.043美元每瓦时,也是几毛钱的成本,这个成本还是在进一步下降的过程,这也是为风电包括光伏能够快速增长提供一个技术的支撑。
看一下风电和光伏对于铜的增长是什么样的情况,从陆上风电的情况来看,铜的强度可以在每兆瓦5600磅到14900磅之间(2.5吨-6.7吨),这取决于升压变压器是铜导线还是铝导线。海上风电铜强度大约每兆瓦21067磅(9.5吨),因为海上风电的恶劣环境意味着其对腐蚀防护的需求更高。太阳能发电系统每兆瓦可包含约5.5吨铜。为方便计算,海上风电用铜强度取均值4.5吨每兆瓦。
根据这个数据可以测算全球未来5年风电以及光伏用铜量。可以看到风电用铜量预计是在2021年达到全球56万吨的情况,光伏是74.25万吨,如果到2025年,按照规划的速度来算,用铜的增长速度预计达到每年10-17%的增长,这个增幅也是比较大的。不管是风电还是光伏,这个增速比较高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对于铜的新能源板块主要是这几块,一个是光伏新能源汽车,以及风电,对于这三项做一个汇总(见图),到2025年消费比重可能上升到总量的14%,这三项全球铜的消费要达到364.8亿万吨的量。所以说,从三项汇总数据来看的话,这个量也不小,未来新能源这块对于铜的消费,它的影响是逐年在上升的。
接下来看一下新能源板块对于铝的消费。新能源板块一种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对于铝的消费会有比较大的增长贡献,另外就是光伏这块。首先看一下汽车这块,汽车它的轻量化中用铝的比重逐年上升的,它主要用在汽车车身,这个是最大的潜力,其次像发动机、底座,底座包括轮毂,还有热交换器以及汽车电池会用到铝的外包。所以说,这块可以看到在汽车轻量化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如果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的线公斤,百公里耗油量可以降低0.3-0.6升,这是比较直观的作用。所以铝合金在汽车轻量化应用方面潜力非常大的。
如果以每辆车两吨的重量来计的线公斤。发动机汽缸重量是50公斤,热交换器4公斤,底盘50公斤来算的线多公斤的重量,如果这些全都用铝合金来算的话,它的用铝量是比较高的,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包括全铝车身的车还是停留在概念当中。
目前国内的汽车用量也就是200公斤上下,而且燃油车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新能源汽车也就是每辆车用铝量接近200公斤,这是国内的,国外可能比这个高不少。铝在汽车上的单耗每年都是在增加的,不管是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每年有小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对于能耗的降低,对于排放的降低都有明显的改善。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按每年汽车单耗量的一定比重来增加的话,它的用铝量增速也是可观的。我们测算一下,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用铝量从去年26万吨估计上到38万吨的量,增长的幅度接近24%。
测算一下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用铝的增长,可以看到如果按这个增长速度算的线年,新能源汽车用铝量预计到达到100多万吨的量。按消费比重来说的话,并不是很高,因为国内铝的消费增长也是呈现比较快的增长,目前年消费量是3900多万吨,以30万吨左右新能源汽车消费计算占比的线%的比重。
再看一下光伏这块,光伏用铝主要是两块,一个是铝合金边框,还有一个是支架。铝合金的边框使用的量也是随着光伏发电的效能转化率的提升,用量可能呈递减的趋势。目前市场上个大家比较公认的数据是铝合金边框在光伏用铝方面,它的单号在1万吨/GW,从最初甚至是每GW 10万吨以上的用铝比例已经降到1万吨以下的量了,这是逐年递减的。即便如此,它的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像支架这块,相关的数据也是显示每GW用铝量也在1万吨的水平。由于其他产品的替代,比如说钢结构,包括镀锌的材料使用量逐年提升,也就是说铝合金支架使用率在下降。根据数据测算一下,根据光伏业协会对于中国光伏新能源装机数据分析来看,这个给到相对比较乐观的数据,预计今年新能源装机可能达到65GW,按这个数据来测算的话,用铝量预计今年光伏边框这块用铝预计36万吨,支架大概不到40万吨的量,跟去年相比有所增长。
另外,光伏组件的出口增长比较快。随着国外今年经济复苏,新增光伏装机量也在上升,国内装机组件出口量也在上升。去年出口铝合金量大概在80.35万吨,今年预计还是进一步回升,我们把国内使用量以及出口量加总一下的线多万吨的增长。
大家也看到近期像汽车市场目前一直受到缺芯的影响,国内汽车产量还是国外汽车产量都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国外汽车产量下降的比较明显,国内增幅并且放缓,不管是传统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从短期面来看,我们还是需要相对理性去看待这个数据,长远来看,新能源这块对于铝、铜的消费,预期都是非常好的。包括光伏,去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增长的速度是比较高的,有一部分原因是补贴到期了,出现抢装的情况,今年会不会达到高的装机情况,也是需要进一步观察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嘉宾观点。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